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老镇区人口稠密地带。上周,入口处的核酸亭被改造成24小时发热哨点诊室。短短两天,诊室日均门诊量从300人
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老镇区人口稠密地带。上周,入口处的核酸亭被改造成24小时发热哨点诊室。短短两天,诊室日均门诊量从300人次跃升至500多人次,接近翻番。
▲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4小时发热哨点诊室日均门诊人数从300人次跃升至500人次。
(资料图)
社区诊疗点位就诊人数一路飙升,该中心副主任张晓琳却心情复杂。面对庞大“增量”,她一边欣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到了分流作用,居民不用往二三级医院扎堆;但同时她也忧心,医护人员因感染而减员不少,如何应对持续上涌的门诊量成了棘手难题。
张晓琳开始对问诊人群进行画像分类——代配药和有症状患者。从排队、预检、导引就开始分流:前者被直接转至中心内设药房,配药取药;后者留在发热哨点诊室,由医护问诊配药。
内外联动、两队患者动线完全隔开,不交叉就减少了传染风险。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调配,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该中心还依托遍布小区、沿街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延长服务时间,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诊配药,也为社区卫生中心层层分流,化解压力。
三支小分队24小时轮替
午夜时分,冷风侵骨。24小时运转的小亭子迎来交班时刻。最近,医护大白的值班表从两班调整至三班。这个夜间班次,就是额外加出来的。加出的班次,是为了应对当前夜间门诊需求量的急速上升。这两天的宣传见效,周边社区居民都口口相传这个“3到5分钟快速配药”的小亭子。排队人群中大多是为同住家人或室友代配解热退烧药品,这类代配药人群约占总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班次变多,张晓琳肩上担子更重了,需要实时监测当天客流高峰,确保每位坚守一线的医护大白不超负荷工作。一旦监测到患者高峰提前来临,下个班次的医护大白就会随时准备顶上。就这样三支小分队24小时轮替,尽管每班工作时长8小时,但都能有喘息时间,蓄好战斗力。
开源节流备足药品
除了专业的医护力量,充足的药品也决定着能否将患者稳在社区。
临时诊室内的小药房空间不大,每日药品吞吐量却以箱为计量单位。张晓琳说,每天都能准点等到上级部门补给的解热退烧药。“大多时候能按需配送,即便部分药品缺货,也总能找到同类替代药品。”她与同事们还在积极拓展药源,争取从经销商或供应商手中筹备更多药品。目前,这间24小时不断档的药房已基本备足一周用量。
▲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口处的核酸亭被改造为24小时发热哨点诊室。
备足药品,既需开源也要节流。医护们对症配药时会婉拒过多的附带要求。“适配的药品就好,不遵医嘱交叉用药反而有风险。”
分装药品也能提高流转效率。平均3至5分钟,医护大白就会从发药窗口递出一袋分装好的药品。以泰诺为例,每位患者能拿到一板约10粒药,够用3至5天。
家庭医生成“健康守门人”
45.3平方公里镇域范围、近9万名常住人口,筑起健康屏障不仅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包括深嵌小区、沿街面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0余名家庭医生。为更好服务居民,这些“前哨站”服务时长也翻番,从用药到饮食,驻站专业医护都能给出个性化方案。张晓琳留意到,这些天“前哨站”访问量同步增长,但增长曲线较为和缓。“也就是说更多轻症居民已经不担心配不到药,缓解了焦虑。”
24小时值守的家庭医生也成为“健康守门人”,守护好难离床、难下楼的卧床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在月浦镇,65岁以上老人约1.4万人。这些老人根据自身健康情况被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每个居村委会配备一名家庭医生,指导他们科学用药、缓解焦虑,也联动120急救资源。月浦镇也自备了4辆应急就医车,供近期高位运转的120急救中心调度使用。同时鼓励社区志愿者的“爱心车队”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采购物资、求医配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