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书籍信息作者:谷子瑞书号:9787540791698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
(相关资料图)
书籍信息
作者:谷子瑞
书号:9787540791698
出版社:桂林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作者简介
谷子瑞(1992-),河北定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师从岳永逸教授。因为热爱民间文化而开始研究家乡的秧歌戏,又在一场场的秧歌戏里,发现了不一样的秧歌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田野现实和文献资料,以组织形式和演出模式为主线,梳理定县秧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承演变的历史动因。在这起起伏伏的百年历程里,定县秧歌犹如一叶轻舟,在知识分子、管理组织、现代化等力量交织的历史洪流中演进。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终野性难驯、自有方向。源于乡野的它,深深扎根在这片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土地上、人心上,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编辑推荐
1926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带领平教会对定县进行了十年的平民教育实验。定县秧歌因极受当地人喜爱,被晏阳初作为进行乡村社会改造的一个突破口。当时的定县秧歌在备受关注下生机勃勃。但如今,它成了乏人传承,亟需抢救保护的国家非遗。定县秧歌这百年兴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为我们呈现了定县秧歌台前幕后延续传承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其在各种力量交织影响下不变的乡野本真色彩。
名人推荐
作者丝毫没有发明历史的企图,而是认真地发现历史。她将对故土的热爱熔铸到了对定县秧歌的调查、观察与省思之中,不时言说着希望与可能,字缝间不乏一丝丝闪闪烁烁的光。在田野调查这个意义上,这本更偏重活生生的人的《定县秧歌》,显然有着其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
人口学院教授岳永逸
当作者将对定县秧歌百年发展史的回溯从乡村戏截定于非遗保护大潮对其的深刻影响时,便较为清晰地将非遗概念的张力关系横贯于定县秧歌与地方文化、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发生密切关联的意义网络中。这本著述读来并不艰涩,从中能够看到年轻民俗学者对乡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康丽
从1920年代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开始,定州秧歌便与中国的启蒙、救亡以及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作者深入细致地展现了相关主体与时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生存智慧。定州秧歌,对于理解现代以来中国民间艺术的命运具有标本意义。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中心暨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晓春
作者调查深入,材料翔实、新颖,具有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史等多重价值,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好论著。
——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河北省
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
目录
第一章 走近定县秧歌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五、民间艺术研究一观
第二章 定县秧歌的生发土壤
定县秧歌生于农、长于农,天然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现代化机器强力推进,农将不农、村或不村,定县秧歌将如何自处?
一、冲积平原上的中山国
二、农事、信仰与文化
三、农不农、村不村
第三章 定县秧歌的演进之路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定县秧歌本来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缓进,从自娱自乐到“挣口饭吃”,突然平教会和抗战两座“ 大山 ”压到身上,负重前行的秧歌会偏离航道吗?
一、从秧歌会到三庆班
二、“洋博士下乡”与“文明戏”进村
三、为抗战服务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县秧歌剧团
民间艺术一旦有了正式的组织机制,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定县秧歌剧团用起起落落的事实告诉我们,答案不仅仅是“会”或“不会”这么简单。
一、辉煌(1952—1960)
二、“半农半艺红花开”(1962—1971)
三、复兴(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间的定县秧歌
政府的支持说撤就撤,定县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众的怀抱。然而,见了“大世面”的定县秧歌还能真切拥抱土里刨食的农民吗?
一、被“放养”的二十年
二、剧目的传变与得失
三、技术世界中的定县秧歌
附:“台口”实录
第六章 非遗语境下定县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间艺术而言,非遗是个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异化实践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斓的答卷,定县秧歌答得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一、剧团的建立与维系
二、传承人与传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遗展演活动
四、互动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戏,行路不止
定县秧歌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长为当前的样态,绝非一种力量灌注的结果,那么定县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助力呢?
附录1 定县秧歌大事记
附录2 定县秧歌传承谱系表
后 记
参考文献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图文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高校智库”2023-04-15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