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到明代,前人的积累的成果就已经相当丰厚了,各个领
(资料图)
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到明代,前人的积累的成果就已经相当丰厚了,各个领域都走到了集大成的阶段,《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永乐大典》,这些总结性的典籍应运而生。
到了明代,在书法领域都还没有一件典籍,系统且详尽地总结前代的草书精华。填补这一项空白的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位收藏家范文明。
范文明穷尽毕生心学和积蓄,花了40年的时间,总结出了这一件 《集古草诀辨疑》 ,这是一件凝结了1000年书法精华的草书宝典, 在书坛的地位可比行书中的《圣教序》 。
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当中说:书法的本质是“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而草书就是书法中 表意性 最强的,最能表达我们情性的一种书体。
只是草书的书写也要遵循具体的写作规范,即“ 草法 ”,这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运用才能掌握。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识草法,所以看草书不过是“鬼画符”。
这件《集古草诀辨疑》解决的就是这一个问题。此作集合了索靖、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张旭、孙过庭、赵孟頫、文征明、祝允明等往来1000多年,书法史上的所有草书大家的作品,比如《十七帖》、《书谱》、《论书帖》等等。
此作将文字按照笔画和偏旁部首进行分类,将历代名家所写的典范草字罗列了出来。
比如其中言字旁的字有“计”、“诗”、“读”、“许”等,旁边罗列了王献之、索靖等人作品中相对应的草字,再搭配以楷书注解,让大家对历代名家该典范字的写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解决了大家不识草法的问题。
《集古草诀辨疑》全卷有十余米长,单字大小大约在三公分,其中罗列的都是一些日常常用字,只要能将这件作品研究透彻,草书就不再是“鬼画符”,我们日常的草书书写也不再成问题。
这件作品中罗列的字,都是从历代名家作品中集合而来的,在规范性之外,还兼具了艺术性,能够让大家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